顯微鏡的分辨率取決于所用光的波長,1933年開始出現的電子顯微鏡正是由于使用了波長比可見光短得多的電子束作為光源,使其所能達到的分辨率較光學顯微鏡大大提高。而光源的不同,也決定了電子顯微鏡與光學顯微鏡的一系列差異。
顯微鏡廠家根據電子束作用于樣品的方式的不同及成像原理的差異,現代電子顯微鏡已發展形成了許多種類型,目前常用的是透射電子顯微鏡(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前者總放大倍數可在1,000-1,000,000倍范圍內變化,后者總放大倍數可在20-300000倍之間變化。本實驗主要介紹這兩種顯微鏡樣品的制備。
器材
菌種 大腸桿菌(大腸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斜面。
溶液或試劑 醋酸戊脂,濃硫酸,無水乙醇,無菌水,2%磷鎢酸鈉(pH6.5-8.0)水溶液,0.3%聚乙烯甲醛(溶于三氯甲烷)溶液,細胞色素c,醋酸銨,質粒pBR322。
顯微鏡廠家儀器或其他用具 普通光學顯微鏡,銅網,瓷漏斗,燒杯,平皿,無菌滴管,無菌鑷子,大頭針,載玻片,細菌計數板,真空鍍膜機,臨界點干燥儀等